科普游戏正成为科普产业一种新业态

日期:2021-04-26 来源:来源:上海科技报 作者:王毅俊 打印 返回


提到科普,如果你脑海中浮现的还是展板、图书或视频,那你已经“落伍”了。  一款蛋白质折叠电子游戏《Foldit》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“疫”中,吸引了20万游戏玩家活跃在线上,争分夺秒地构建阻止新冠病毒攻击人类细胞的蛋白质;上海自博馆的“自然探索在线”,让公众在虚拟世界寻访森林里的暗夜精灵、修炼矿物达人必备鉴定技能……如今,科普游戏正成为科普产业的一种新业态。

  近日,主题为“科普产业的创新与变革”的中国科普游戏大会在上海科技馆举办。本次大会是我国科普游戏领域的首届高峰论坛,聚焦科普游戏的再定义、实践场景和发展趋势,为今后科普游戏产业发展探明方向。会上,发布了《科普游戏产业发展宣言》。

  作为本届大会重要会议成果之一,《发展宣言》以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视角,围绕游戏历史、科普作用、教育内核、场馆应用和数字文创,进一步明晰科普游戏的内涵,达成科普游戏在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目标上的共识。

  记者了解到,参与《发展宣言》的各界正积极推进筹备、申报科普游戏开放式实验室建设项目,形成行业规范,带动科普游戏领域创业孵化和人才培养。

  针对科普游戏规范化发展,《发展宣言》显示,将制定贯彻“网络游戏适龄提示”标准的方案。在加强行业标准建设的同时,将优化评价主体,从科学、教育、游戏、技术、艺术等维度量化评价指标。

  什么是科普游戏?简单而言就是“科普+游戏”。正如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廖红所说,游戏是人类的天性,借助游戏的魅力,激发人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,是科普发展中一项开拓性的工作。

  当前,中国科普游戏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,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制作难度大、市场回报率低、缺乏行业标准和扶持政策等一系列问题。

  中国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表示,不要把游戏发展成另一种“教科书”。科普游戏不仅要有科学家参与,还要把艺术家、商业经营管理人、剧本创作人等也带进来,让科普变得有趣又有挑战性。

  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看来,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科普项目选择游戏作为载体,是因为其强大的沉浸式体验。有什么比角色扮演更能切身了解事物呢?而借助5G、数字孪生、虚拟现实等技术,很容易模拟出火山、泥石流、太空等特殊环境和场景。同时他也提醒,“过犹不及”,科普游戏要让玩家自愿性地、非功利性地参与,并有一定的防沉迷措施。

  科普游戏作为科普产业的一种新型业态,也是场馆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
  近年来,上海科技馆持续开展科普游戏的探索和尝试,开发了《拼图寻鸟之旅》《摩擦力精灵》等近30款科普小游戏应用在展览及教育活动上,并与上海科学院签约,达成科普游戏平台建设的战略合作关系。

 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认为,科普游戏是游戏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。“上海科普游戏前景喜人,科普游戏是科学普及与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,也期待新兴企业打磨出具有代表性的自研产品。”

  《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》显示,我国公民每天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来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达64.6%,这一数字促使越来越多机构将互联网作为科普主战场,而老少咸宜的游戏成为重要载体。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》也提出,推动科普游戏开发,加大科普游戏的传播推广力度。

入会
申请
关注
我们
关注微信公众号